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工艺美术技能人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推动工艺美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对产业发展具有促进、提升和引领作用。当前,我们应利用莆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和现有工艺美术人才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加快工艺美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莆田乃至福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一)健全培养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一是优化院校专业设置。鼓励支持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和5所职业学校根据我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拓宽工艺美术类专业培养方向,培养更多的木雕、古典家具、石雕、玉雕、饰品设计、工艺绘画、漆器、编织等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二是加快培养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莆田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学院),重点建设技工培训中心及相关服务体系,改建、联办一批工艺美术技师培训学校,拓宽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渠道。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在工艺美术龙头企业中联合创建一批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以改善技能人才培养条件,扩大培养规模。
(二)创新培养机制,激发人才培养活力。一是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办学路子,按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搭建“平台+模块”课程培养体系,以技能实践教学为核心,实训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55%以上,推行毕业生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的“双证制”。二是创新招生管理。推行职校春季招生制度,以避开与普高争生源的招生高峰期。在招生资格认定上可放宽,不受应往届、年龄等限制。在确定招生计划时,要统筹考虑职高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在录取顺序上一视同仁。三是创新督导管理。加强和改进对工艺美术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把工艺美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指导,将招生、生源校为职校输送学生的比例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等作为各级政府教育督导的指标内容,以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三)拓宽培养通道,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一是推行名师带徒制度。鼓励名师、老艺人潜心创新、悉心传艺、专心攻关、热心带徒,挖掘和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实现代际传承、后继有人。二是实施人才培训工程。统筹实施 “阳光工程”、“星光计划”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有效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建立统一规范的各级工艺美术人才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岗位技术讲座。三是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及时发现和选拔高技能的工艺美术人才。鼓励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参与国际民间艺术技能交流活动。
(四)夯实培养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一是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作用。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进修制度,鼓励教育系统教师转岗、转专业进企业培训或到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进修,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发挥工艺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推行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工艺师研修制度,并通过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工艺美术技能人才成长。三是发挥协会学会的重要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工艺美术研究,创新设计、管理、生产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荐招聘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单位担任技术员,促进现代美术原理与传统工艺技术有机结合。
(五)完善政策措施,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加快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继续完善《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加快编制、修订市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名人职业标准,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形成工艺美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二是设立莆田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资金。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发掘、抢救我市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与技艺,征集、整理、出版传统工艺美术资料,宣传推介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和优秀作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奖励传统工艺美术珍品精品捐赠者。三是建立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工艺美术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的实施办法,每年组织评定和宣传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和工艺美术产业带头人,推动更多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经培训、考核,持有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制定并落实相应“技酬”工资报酬底线,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