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工艺美术协会主办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详情内容  
 
浅谈莱芜文化的根脉与精义

本文作者--张全宝

树贵有根,水赖有源。莱芜文化之根源在哪、圣贤是谁?血脉、精髓要义为何?笔者了解关注过许多地市,他们或建纪念馆或立巨型雕塑,为先贤和要事树碑立传,荣誉感自豪感溢于言表。而这些,莱芜似显不足或缺如。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有识之士借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开展考古和学术研讨,探莱芜之渊源,把莱芜之根脉,还历史以本真,予历史以动能,可谓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现就莱芜地域文化根脉、特征要义及精神标识作粗线条梳理,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寻“根”——莱芜文化的渊源与基因

【关键词】先民部族  圣贤代表  智慧贡献  深远影响

【概要】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莱芜人的先祖主要是嬴族、莱族、牟族,勤劳智慧,善于种植养殖,最早培育小麦大麦。祖先中的圣贤伯益,为官勤勉,擅驯重农,功绩卓著,百姓称誉。“嬴秦祖里”,是莱芜最引以为豪的历史记忆,它极大丰富和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早在商代,莱芜就开始了冶炼和铸造业。

【例证要览】

嬴莱牟族是莱芜人的先祖——古东夷族的首领“三皇五帝”时期的五帝之一少昊是生活在嬴汶河流域的嬴姓等姓氏部落的始祖。古嬴族勤劳智慧,善畜牧农耕,且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同时据考证,莱夷族作为东夷族团的一员,和嬴族、牟族、长勺族等在汶水流域繁衍生息。莱夷族与牟族(擅驯养牛)最先选育成功了小麦和大麦品种,并用它们的族称命名这两种粟类作物为“来”、“牟”。春秋战国以来,“来牟”、“来无”并用,以作为优质粮食的代名词。几经演变,汉代“来牟”始为“莱芜”县名,后人亦自称“嬴牟大地”。

伯益是莱芜先祖圣贤——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亦作伯夷、伯翳等,又名大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狩猎与畜牧,被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并被舜赐姓嬴,嬴地为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主张: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任用贤才,清除奸邪;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由此可见,伯益品性正直、忠诚、务实、睿智,传世名言有“谦受益,满招损”等。

莱芜是“伯益封地 嬴秦祖里”——2011年9月,首届中国(莱芜)嬴秦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确认:莱芜是嬴姓的发源地,是嬴秦文化的源头,是始皇嬴政的祖先繁衍生息之地,即“伯益封地 嬴秦祖里”。作为嬴族生息中心地区的莱芜,是东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周”的嬴姓族西迁陇右戍边,这为清华大学所藏的战国简《系年》确认。嬴姓族把东夷文明带到西部,最终推翻周朝,建立秦国,统一了中国。

莱芜冶炼史从商代开始——据考证,位于雪野旅游区的吕祖洞实际是商代的铜矿遗址,开采的铜矿石沿嬴汶河运往嬴城。嬴城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冶铸遗址,面积达45万平方米。随着冶炼温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冶铜的过程中发明了冶铁技术。我国发明的冶铁技术是在春秋时期,随后发明的生铁冶铸、铸铁柔化及炒钢等技术,遥遥领先世界水平。

汶水西流成为莱芜独特风韵——汶河是嬴汶河和牟汶河汇集形成,是莱芜的母亲河。莱芜地势是三面(北、东、南)环山,决定了由东部山区发源的主流河道的最终流向,蜿蜒向西进入泰安境内,绵延四百多华里,汇入东平湖(从源头到湖口自然落差为362米),成为“大河向西流”的独特景观,也孕育了莱芜独特的风土人情。

              

捋“脉”——莱芜文化的血脉与主流

    【关键词】承前启后  血脉贯通  重农兴工  文明进步

【概要】莱芜地处鲁中腹地,生态优越,历史上处于齐、鲁交界,齐文化的崇实尚新、开放包容和鲁文化的尊礼尚德、重义守信在这里交汇交融,形成了莱芜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尚。齐风鲁韵在这里滋衍播扬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公序良俗。特别是崇文尚德、重工厚商、革故鼎新,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鲁中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例证要览】

重农善养——高产优质的种植业。莱芜种植的谷类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有大豆、绿豆、豇豆,薯类作物有甘薯、芋。在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中,历来以小麦、谷子、高粱、大豆为主。2000年以后,农业结构大幅调整,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大面积推广,“三辣一麻”(生姜、大蒜、鸡腿葱、花椒)声名远播,被誉为“中国生姜之乡”等。

——独具特色的养殖业。莱芜的畜牧业发展有独特的优势,民间素有“赶不尽的莱芜猪”之说。据《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山东产猪……以莱芜外销之最大,年销20万头……”如今不断改良的“三黑一花”(黑猪、黑山羊、黑鸡,花耳长毛兔)成为闻名遐迩的优质品种,其中莱芜黑猪被誉为“江北第一猪”。

重工厚商——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莱芜冶炼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就开始冶炼青铜,春秋时期采矿冶铁,与中国冶铁史同步。《山东通史》记载,唐代莱芜“铜铁并举,且产锡,为当时全国罕见”。宋代“设莱芜监,专管矿冶生产”。元代设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管理着几乎整个山东的矿冶业。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葛金芳教授在专著《宋辽夏金经济研析》中认为,莱芜“自汉代以来就是冶铁中心之一”。

如今,莱芜的“三钢两电”(莱钢、泰钢、九羊,莱芜电厂、莱城电厂)奠定了莱芜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主导产业质的飞跃,成为山东省钢铁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

——王时行创造锡雕工艺。鲁王工坊莱芜锡雕是中国锡雕文化的开创者,始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为乾隆皇帝十公主制作了满汉全席锡雕餐具108件作为陪嫁(现存孔府);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级民间工艺。

——苏志廷创制顺香斋。顺香斋南肠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由济南府历城人苏志廷创制。因醇香浓厚、余味悠长,深得社会各界青睐。早在1951年,就被评为山东名吃(与德州扒鸡齐名)。2010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尊礼崇文——明朝创立书院。明隆庆四年(1570年)莱芜知县傅国璧创立“观礼书院”(又称垂杨书院)。不仅是教授生员、培养科举人才、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之地,而且还是纪念先贤(孔子观礼处)、缅怀文化伟人的活动场所。同年,担任莱芜训导的张世扬在莱芜城东郊创办了“南江精舍”。

——清朝大力兴学。康熙八年(1669年)莱芜县令叶方恒在城西创办了“正率书院”;道光三年(1823年)莱芜知县纪淦在莱芜城东门创建了“汶源书院”。此外,私人捐建的义塾家塾众多。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元年(1851年)全县捐资修建了考院,为莱芜科考在清末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两代,莱芜进士共29名,大大高于周边地区。

莱芜从古至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全省全国享有盛名。

——唱响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又叫“靠山梆子”、“莱芜讴”,数百年来,流行于泰山周边地区。莱芜梆子剧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上演了众多经典剧目,多次晋京调演。曾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十连冠。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优秀剧目奖”。莱芜梆子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廉洁勤政——韩韶留驹。汉中寿二年(156年),河南颍川人韩韶来嬴县上任后,除暴安良,大力改革,将嬴城治理得政通人和。因积劳成疾只好辞官回家。老百姓自发相送到一条大河边时,韩韶执意将在嬴县出生的小马驹拴留,遂跨乘随来赴任的母马而去。因马驹母马相互嘶鸣,“嘶马河”由此得名。

——廉吏典范范冉。最早的莱芜长是东汉时期的范冉(亦名范丹,字史云),虽因为母守丧而未到任,却因作为历史上的廉吏典范,直至明清莱芜都设有纪念祠堂,可见人们对他的尊崇。曾有民谣赞其清廉:“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亓诗教奏疏。亓诗教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戊戌科进士,后升任礼部给事中,官至二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山东境内遭遇百年特大旱灾,亓诗教冒着被罢免和砍头的危险,直接上书皇上,提出三大赈灾措施,很快获皇上恩准,并受嘉奖。

明清以来,莱芜籍名流更有文韬武略的朱童蒙、“赈荒投柜”的谭性教、爱“闹玄”的传奇人物张四教(张道一)、翰林院庶吉士潘绍烈、铁面守节的亓之伟等,都是刚正不阿、造福百姓的清官。

当代莱芜勤政为民者也是层出不穷:敢于担当、毅然完成雪野水库建设的领导干部乔树荣,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的齐鲁时代楷模王守东,坚持扶贫帮困走共同富裕路的齐鲁时代楷模陈明利等……

重义尚德——义士魏守厚。明朝冶庄人魏守厚十三岁的儿子被匪徒虏去,几经亲身寻找交涉才赎回。亲友刘乐华的孩子也被虏走,魏守厚答应帮忙寻找,但问寻数百里无果。第二年,魏守厚又远赴亳州,历尽艰辛终于代为赎回。如此费尽心力竟不以为功,不领一个谢字。

——孝子马约和孝廉魏瑚。山口村人马约,家贫,患病的母亲想吃肉,马约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母亲病愈后还想吃肉,马约万般无奈说出实情……浆水沟人魏瑚,母亲久病不愈,按照医生的意思,他亲尝母亲粪便甘苦后,终于对症开方下药病愈。——此两孝子都在康熙年间,被钱邑侯分别赠匾“至性可风”和“孝子门第”。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者绵延不绝古有(明朝)莱芜城西关人毕玉、东关人董让德惠乡里、扶危济困等众多“慈善之士”。当今,我市入选全国全省好人榜者不断涌现:房公训“一诺千金”70多年守护烈士坟茔、五下江南寻找烈士亲属,闻名全国;韩金来“知恩图报”无私捐助半个亿,感动齐鲁……

战略要塞——艾陵之战。鲁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84年),吴国与鲁、越联合伐齐,在艾陵之地大败齐军。《中国通史》载:“公元前484年吴与鲁败齐于艾陵”。史料中凡提及艾陵者,都注明在“今山东莱芜”。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

——黄巢落马处。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黄巢落马处“在山东莱芜西南三十里,接泰安县界,亦名狼虎谷。唐中和四年,黄巢自瑕丘东窜走狼虎谷即此”。狼虎谷在莱芜牛泉镇祥沟村,山崖上刻有“黄巢落马处”字迹。

此外,明永乐十八年,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唐赛儿曾经在莱芜境内活动;明正德六年,刘氏兄弟起义军两次攻破莱芜县城;1860年开始,捻军不断深入山东境内,曾一年三过莱芜,狠狠打击了清军……

正“干”——莱芜文化的高原与主峰

【关键词】重大事件  重大影响  重要人物  重要贡献

【概要】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最能彰显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精神风貌、地域特征。很多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所在地域的环境、人群是息息相关的。在莱芜这片热土上,正能量的大事件很多被记入历史文献,入选全国通用课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亮点和“经典”,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莱芜文化符号”。

【例证要览】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与弱小的鲁国交恶,齐桓公派兵攻鲁,两军相战于长勺(今苗山镇杓山一带)。之初,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鲁军却按兵不动,齐军遂士气低落。此时,鲁军一鼓作气,大败齐军。这则《左传》里记载的史实,成为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震古烁今。《曹刿论战》选入中学教科书。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长勺之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全文引用。

夹谷会盟——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今牛泉镇笔架山麓),欲趁机劫持鲁定公胁迫鲁国答应签定不平等盟约。孔子陪同鲁定公参加,以“礼”力争,挫败了齐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定公的尊严和鲁国的利益。这次会盟使孔子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誉,是他从政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史料记载,鲁侯先后五次会齐侯于艾、嬴、艾、平州、夹谷,都属今莱芜境内。

   齐鲁长城——莱芜北有齐长城,南有鲁长城,是一座“长城间的城市”。齐长城建于公元前555年,比秦长城还早400余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吴国和楚国。西起长清古黄河口,东至青岛入胶州湾,绵亘千里。莱芜境内的锦阳关一带(600多米)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鲁长城建于约公元前601年,是鲁国为防御齐国修建。鲁长城南距齐长城70余公里,主要修筑于山岭北坡,且与齐长城大体平行。

孔子观礼——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齐国,返回途中其长子亡,葬于嬴博之间。孔子闻讯前往观看葬礼后认为:“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据说,孔子在今口镇港里村东向百姓讲解季札子葬长子一事,大加赞扬季札子知周礼,其葬礼十分符合周礼。明代在垂杨村建观礼书院,并立“孔子观礼处”碑。

孟子谈葬——孟子安葬母亲之后,欲返回齐国继续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和礼制理论。孟子从曲阜赶到嬴邑(今羊里镇城子县),接受了邑长的邀请,安息下来,充虞便汇报孟母丧事的办理事宜。孟子肯定了母亲葬礼符合“周礼”,认为“使人民养生送死没有缺憾,便是用王道治国的开始”。境内曾建有孟止亭、止嬴论谈碑。

管鲍分金——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和管仲年轻时就是一对要好朋友,常在今莱芜境内合作经商,分红时管仲常偷偷多取一些,但鲍叔牙知管仲家境贫穷又奉养老母,从不计较,任其多取多得(亦称各取所需)。后来鲍叔牙还向齐桓公力荐管仲担任相国。莱芜曾有俗谚“要学管鲍分金,不学庞(涓)孙(膑)斗法”。方下镇小义和村由此得名,附近曾有“分金台”古迹。

草把子事件——191510月,莱芜数万农民手执草把、棍棒集结口镇,捣毁了劣绅刘运文的家,砸烂了县长凌念京的轿,震撼了当时地方上的统治阶级。这就是莱芜历史上有名的“草把子事件”。这次大规模的农民抗税斗争,充分显示了莱芜农民的反抗精神,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 

鲁中抗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莱芜是鲁中抗战的中心。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莱芜军民谱写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辉煌诗篇。徐向前元帅题名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在棋山观矗立,杨家横战斗入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成为经典战例。包括汪洋、洪涛、钟效培在内的众多英烈血洒莱芜,廖容标、胡奇才、吴瑞林等抗日将领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

莱芜战役——1947年2月20日—23日,华东野战军在莱芜地区取得了一举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此役歼敌之多之快,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的最高记录,被誉为歼灭战和运动战的光辉范例,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对全国的战争形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军队将领授衔中,参加莱芜战役的将帅可谓“星光闪耀”,有元帅陈毅,大将粟裕、张云逸,还有上将19人、中将46人、少将216人。

 散文大家吴伯箫——吴伯箫(1906—1982),今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抗战时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解放后,又创作了一批歌颂延安精神的散文佳作,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航空运动之城——2008年12月,雪野旅游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永久举办地。莱芜连续四届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和航空体育运动会,叫响了“航空运动之城”和“浪漫雪野”品牌。2014年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活动,山东省仅有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和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两个节庆活动项目被保留。

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11月17日,莱芜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殊荣,这是莱芜“创城”工作取得的全国综合性的最高荣誉。莱芜已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凝“魂”——莱芜文化的精髓与要义

【关键词】核心要素  价值取向  精神标识  时代特征

【概要】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应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长远意义的精神标识提炼和展示出来、继承和传播下去。莱芜文化自古至今都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概言之,莱芜文化的精髓突出表现在:崇德尚实、重工厚商的价值取向;一鼓作气、敢打必胜的坚强意志;顾全大局、担当奉献的坦荡胸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例证要览】

嬴秦精神——嬴秦族不畏强权,敢为人先,在奋斗历程中所创造的以“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崇文尚武、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品格,极大地丰富了莱芜的文化内涵,是莱芜悠久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最为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长勺精神——“不畏强敌、机智善战、一鼓作气、直至胜利”是长勺之战精神。千百年来,那雄浑激越的长勺战鼓,一直鼓舞着勤劳勇敢的莱芜人民不断地探索和不懈地追求。而今,鹏泉街道官场社区的长勺战鼓威震四方、气势非凡。

鲁中抗战精神——鲁中抗战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和全民抗战高度一致、融为一体的,这就是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不屈、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萃取,是中国人民凝聚力量的最有感召力的动员。

莱芜战役精神——“爱党爱军、依靠人民、机智顽强、敢打必胜”为核心的莱芜战役精神的凝成,彰显和铭记着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决策和果敢指挥,彰显和铭记着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前仆后继的英雄业绩,也彰显和铭记着莱芜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全力支前参战的不朽历史功绩。

支援“三线”建设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企业新建或搬迁到了莱芜南部山区。15号是山东朝阳修配厂17号是山东汽车修制厂674是莱芜发电厂701是莱芜钢铁厂709是山东人民印刷厂9363是山东新华翻砂厂……这些项目的建设,彰显了莱芜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大爱莱芜”闪光名片的有力注脚。

莱芜(城市)精神—莱芜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1992年前县级市是“团结实干、奋发进取、争创一流”;地级市后的2004年确定莱芜地域文化主题语为“崇德尚实、重工厚商、团结奋进、共铸辉煌”;2016年确定了莱芜城市精神是“诚信、创新、和谐、奋进”。

 实际上,莱芜人民的精神风貌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雪野水库建设、长埠岭改造等,体现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精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等,体现了“坚定信念、不懈追求、敢于争先”的创城精神;铁帑(现存岱庙)制作工艺、鲁王工坊锡雕工艺,体现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全国道德模范房公训等,体现的是诚实守信精神;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房干精神、泰钢精神……

立“碑”——莱芜文化的物化与弘扬

【关键词】保护开发  有文有物  可触可观  传承弘扬  

【概要】一个地方的文化大抵都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的总和。为此,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当代文化。文化对一个城市就像一张名片,也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软实力,它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灵魂的体现。莱芜文化具有中华气派、齐鲁风韵、嬴牟特色,文化符号、精神标识鲜明亮丽,必须通过“软件”、“硬件”予以呈现,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并转化为永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建议事项】

首先,地域文化进课堂,感知熟知,增强地域文化“自豪感”

    正本清源,把握精髓。编辑出版一部贯穿古今的莱芜通史,将莱芜文化编写成乡土教材,可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让青少年感知莱芜既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辉煌的红色文化,又有新潮的当代文化,通过普及与提高,增强青少年的地域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

其次,“固化”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增强地域文化“景仰感”

一是为先祖圣贤树碑立传。伯益作为嬴姓始祖、莱芜圣贤,应塑像敬仰。同时,在公园广场集中展示“莱芜文化符号”及圣贤名士形象(包括孔子、孟子、管仲、鲍叔牙、伍子胥、季札、曹刿、范冉、羊祜、黄巢等)。二是建设主题纪念公园(宜为仿古建筑群)。可在汶河两岸开辟嬴莱牟族馆、重大事件展馆、历代名人馆(包括吴伯箫等当代名流、英模)。三是筹建、打造海内外嬴姓(包括嬴姓分支)寻根祭祖之地。四是深入开掘历史文化遗存,如古战场、古长城、古村落等。

再次,充分利用资源服务和促进发展,增强地域文化“获得感”

一是推动形成优质文化产业。借重丰厚文化资源,以“三色”(古色、红色、绿色)为主导,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各种形态文化亮点,聚人气成景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在“古色”中品味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脉,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观摩和挖掘中汲取古人的创造和智慧,更好服务和推动发展。三是在“红色”中汲取力量。红色文化既照亮历史和未来,也提升境界、凝心聚力,在缅怀先烈英模中矫正三观、定准坐标、砥砺前行。四是在“绿色”中坚定方向。当代文化特别是新发展理念,昭示我们一切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达之地,必须坚定不移建设美丽乡村、美丽莱芜、美丽中国。

最后,大力开展宣传、研讨活动,增强地域文化“责任感”

建设文化强市,贵在有文化自觉,重在从实际出发,难在持续推进。要成立专门的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召开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研讨会,长期宣介莱芜文化,扩大莱芜文化的影响。要实行政府规划管理与市场化开发运营相统一,有序的固态保护、“非遗”活态传承、风物民俗存展与各类新兴平台建设相结合,让“乡愁文化”成为全域旅游的闪光品牌。

总之,既厚植传统,又拥抱时尚,更面向未来,致力打造“让本地人留恋、让外地人向往”的鲁中魅力城市。

注:主要参考书目有 宋镇豪主编的《嬴秦始源》、杜焕常林殿玲总主编的《“绿色钢城·魅力莱芜”特色文化丛书》、毕玉惠等主编的《大爱莱芜》《莱芜风韵》、柳明瑞著《嬴姓溯源》、尹承乾主编的《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等。

(本文刊登于莱芜日报2018年9月25日第六版。)


  焦点关注  
4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
4 莱芜工艺美术协会举办会员书画...
4 “吕祖洞”于磊“工艺书画”特...
4 陈勇画展在莱芜市举行...
4 陈勇作品入展北京“全国名家传...
4 2011北京“国际金属工艺设...
4 山西省工艺美术事业取得长足发...
4 昆明将举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
  理论探索  
4 谈砚雕艺术的“瓶颈”与突破...
4 浅谈提升东阳木雕品牌影响力的...
4 如何展现和田玉的美与艺术价值...
4 “浮雕国画”——烙画之技法与...
4 浅谈中国工笔仕女绘画之“六法...
4 以创新为动力,实现扬州工艺新...